留学申请自我定位的三大误区+ 查看更多
留学申请自我定位的三大误区
+ 查看更多
发布日期:2017-11-24 00:14
在准备申请留学初期,很多同学会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首先评估自己:
“我的GPA怎么样?”
“我的托福/雅思/GRE/GMAT/LSAT/SAT/ACT高不高?”
“我有没有顶级期刊的论文发表?”
“我有没有大牛的推荐信?”
“我有没有含金量特别高的课外活动?”
“我有没有500强公司的实习经历?”
……
确实,这些资历在你的申请材料中必不可少,也很重要,但是大家也不用盲目地让自己与这些资历扯上关系,更不用因为自己没有这些经历而消极的认为,自己肯定进不了好的学校。今天,我们就来说说在留学申请自我定位中,最常见的三大误区:

留学申请自我定位误区一:硬件背景
所谓硬件背景,就是每个学生到申请之前所确定的背景信息,比如你的学校成绩GPA。还有一些标准化的考试,比如SAT/ACT, 托福雅思,GRE/GMAT,这些虽说可以考数次用来刷分,但是基本上到了申请前期,很多学生都会有一个自己相对满意的用来申请的分数了。不过,这里大家要注意的是,这些分数并不能直接决定你能申请或者不能申请什么学校,所以不要过于依赖这些指标来给自己定位。同时也对很多信息产生不准确的理解。例如:你会看到A同学GPA没有到3.0,却申请到了排名前50的学校;B同学托福没上100,却申请到了常春藤名校。这些片面的信息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硬件分数就是全部,其实这些同学肯定是有其他方面的过人之处,才能够在硬件不足的情况下,被学校破格录取。同时,在某些咨询信息类的网站上,还有一些特别不负责任的言论,比如C同学GRE分数刚300出头,某些“热心”网友便劝说不要出国了,没有学校会要你,等等之类的言论。暂且不说C同学的水平到底可以申请到什么学校,这种直接的错误信息,会误导许多其实很有潜力可以挖掘的同学错误地定位自己,直接导致他们无法进入理想的学校,那岂不是非常可惜?

留学申请自我定位误区二:实习经历
在申请中,丰富的实习经历确实可以给你的申请材料加分。因此,许多学生想破脑袋拉上关系,要去大公司Big Name实习,哪怕做一两天的“影帝/影后”(主要实习工作是影印文件)也在所不惜。这是非常错误的!大公司的意义,是在于能够给你提供更高的平台,更多的资源和人脉以及更多学习的机会。如果能够在大公司的实习中真正学到东西,那才是对你的申请,甚至是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负责。如果只是端茶送水,跑腿影印,那么还不如在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认真做事学习。同时,你所学到的感悟到的东西,对你申请文书的内容构思也是非常有用的。因此,各位同学不要再盲目的去Big Name了,申请要的是真材实料,不是表面上的光彩。

留学申请自我定位误区三:推荐人
很多学生会问:
-“我是不是一定要找学校校长或系主任写推荐信?”
- 不一定!
-“和我比较熟的老师只是副教授,我是不是要找一个正教授才行?”
- 不用!
-“在实习公司找推荐人,是不是职位越高越好?”
- 不是!
推荐人的作用是从第三方的视角来评估你这个人,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人是否熟悉你?是否有资格来评估你?如果你找了一个职位很高,但是和你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推荐人,你觉得学校如何相信这个人足够creditable 来推荐你呢?所以,大家不用过于迷信推荐人是不是大牛这个问题(当然,如果你确实可以找到相当熟悉你的大牛来推荐,那自然最好),推荐人的主要选择标准,就是这个人是否足够熟悉你以及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推荐你的。
以上三点,是中国学生在做留学申请自我定位时经常会忽略的误区。大家一定要理清思路,知道到底怎么样才是对你的申请最好的。你真的
分享到:
其他博文